找到相关内容123篇,用时23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奘译观所缘释论之特征

    lsquo;色境’。   此随上五识而改也。陈、净、藏三译皆云‘’,奘译独改为‘色’,局限于前五尘,此与护法注释眼等诸识色为依缘者又合...改为‘色根境界’。茍不对勘梵藏本,‘色根’之言固不辨所自来矣。   (7)‘是识一分’亦改译为‘不离识&...

    吕澄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85866707.html
  • 圣严法师答:一定要看破红尘之后才能学佛吗?

    隐遁于山林的风气和现象,归之于佛教的信仰以及学佛的结果。其实佛法中,不讲红尘,也没有讲看破红尘,只有讲到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相对的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等六尘。六尘是外境,六根是,必须加上眼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学佛群疑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1414211661.html
  • 法相宗

    又圆成性是诸法之理,为“根本智”之,均不离识而应留存。是为唯识观的初步。(b)舍滥留纯识。虽观事理皆不离识,而此识有所缘相分和能缘见分。相分为,见分心仗以起,摄境从心,并简别有滥于外境,所以只...法相宗,因剖析一切事物(法)的相对真实(相)和绝对真实(性)而得我。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,亦称唯识宗。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,故又称慈恩宗。创始人玄奘曾游学印度17年,回国后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24143540.html
  • 《唯识二十论》简介

    它说,这好比病目见空华,空华是没有的,凡夫(病目者)执以为真,就是遍计所执。空华虽然没有,但毕竟总有那样一个形象吧,这个形象是属于还是属于外呢?它说这也是识所变现的,属于识,不在识外。既然一切统属于识,所谓识的,唯识说的根据就建立了。不但如此,它还要人们对唯识的原委有个正确的认识,就是说要知道‘’是以识为性(本质)的,不过只是认识的一部分。这样,唯识学说既有了否定(否定外界的真实),又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43047192.html
  • 大唐三藏圣教序碑

    松风水月。未是比其清华。仙露明珠。讵能方其朗润。故以智通无累。神测未形。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。凝心。悲正法之陵迟。栖虑玄门。慨深文之讹谬。思欲分条。抒理广彼前闻。截伪存真。开兹后学。是以翘心...。至于典。尤所未闲。昨制序文。涂为鄙拙。唯恐秽翰墨于金简。标瓦砾于森林。忽得来书。谬承褒赞。循躬省虑。弥盖厚颜。善不足称,空劳致谢。皇帝在春宫述三藏。圣记。  夫显扬正教,非智无以广其文。崇阐微言。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25459310.html
  • “五重唯识”观辨析

    性的,故仍有境心之别。作为唯识观,虽可观,但易与外境混淆,故应舍境而观心。  第三“摄末归本识”,其中,“本”指识(与心所)之自证分(若是四分说,则还包括证自证分),“末”指由自证分变现的见分...中,遍计所执的外境是“虚”,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是“实”;第二重观中,是“虚”,心是“实”;第三重观中,相分和见分是“虚”,识自体(自证分等)是“实”;第四重观中,心所是“虚”,心王(识)是“实”;...

    林国良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2573513.html
  • 论唯识学建立的意趣

    作为“虚妄分别有”的“识”的“虚妄分别”,其内(相)外境的性质尚不明确。其实,真正意义上的遍计所执自性应该是被执为实有的外境,而并不是“识”(相)。被执为实有的外境的所谓遍计所执自性,当然是要予以破除的,但“识”(相)与“识”一并是一种宛然有,是解脱乃至流转的主体,就是不能破的,否则即堕入恶趣空了。但是,由于这里将“识”之“虚妄分别有”表诠为“虚妄分别性”与“虚妄分别”,(相)...

    肖永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3973534.html
  • 佛七开示

    境现勿喜勿惊:不精进用功则已,如能精进用功,则一定有‘境界’现前。甚么境界呢?一者:或是‘理一心’现前,或者‘事一心’现前。二者外境:即是看见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妙相。   境界又分二种:一是相似的;二是分证的。先说:在精进念佛时,忽然妄想歇落,净心现前,念了一点钟的佛,只觉到一会儿的时间!这就是‘事一心’的境界。可是第二次念佛时,这个境界不来了;这就是相似的,不是分证的。若是分证的境界,则...

    道愿法师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381289768.html
  • 众生“创世”说

    、即胜义谛来理解,它们是第二层面、即世俗谛的假实。首先,这里的假法、实法,都不是外境(心外法)而是(心法),即如《成唯识论述记》(以下简称《述记》)所说:“外境无,可有。”  其次,世俗谛...地位呢?唯识学认为,它只是第八识的相分,属而非外境。  所谓相分,是唯识学的“四分说”中的一个内容。“四分说”就是把每一种识以及每一种心所分为四部分,实际上就是识(包括心所,下同)在认识活动、精神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80141362.html
  • 试论无相唯识与有相唯识理论差异及其实质

    七识亦各有见相二分。由此看来,二分实质为唯识显现之基本结构。二分概念的产生实是唯识学特有理论的逻辑必然。唯识学否定的只是离识外境,对识是承认的。《摄大乘论》在解释依他起相中云:“此中何者依他起相?...万有现象,认为这一切都是阿赖耶识所藏种子的显现,故都称之为识。它们都是依他起,在识中有其存在性。  无相唯识否定见、相二分,但承认心体(自证分)的存在,似乎更多的是对相分的否定。但如果将识意义...

    慧仁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91241444.html